第362章 大安厂新业务(2 / 2)

磨、修补。 “这是我们刚启动的二手家具回收翻新线,”李安南介绍,“响应国家政策,也为了打开下沉市场。但……成本有点超预期。翻新的人工、环保涂料、消毒处理,加上物流,算下来利润很薄。而且翻新后的标准、定价体系还在摸索,销路主要是和一些长租公寓合作,还没完全打开。”

他又指向区域深处一大片尚未充分利用的空地:“这里规划是高端定制的手工工坊和样品间。但‘NEw ARtcASA’那边,您也知道,咱们以前没做过真正顶奢的,老师傅手艺是顶尖的,但设计感、品牌包装、客户沟通……都还在交学费阶段,订单量起得慢。还有,东南亚分厂的选址考察报告刚出来,前期投入和供应链整合的风险,确实需要您帮忙把把关。”

回到办公室,李安南泡上茶,递给林天一份详细的运营报表:“林总,表面看是热火朝天,规模上来了,工资也涨了,新员工也招了。但摊子铺开,压力也跟着翻倍。”

资金链绷紧: 新厂房、设备投入巨大,智能模块采购成本高,高端定制押款周期长,二手翻新线目前是纯投入。

管理复杂度飙升: 多条产品线(智能、普款、户外、二手、高端定制)、线上线下渠道、国内国际订单、新旧员工融合,协调难度指数级上升。

利润结构失衡: 走量的折叠家具、线上爆款利润微薄;智能家居和高端定制有溢价但成本也高,且份额尚小;海外订单利润受汇率和关税影响大。

“内功”亟待提升: 新员工培训体系、海外工厂管理能力、高端品牌运作经验、二手业务的精细化运营模式,都是短板。

李安南叹了口气,眼中带着希冀:“林总,有您在背后掌舵,我们心里踏实。下一步怎么走?是集中火力先突破一两项?还是继续多点开花?这成本控不住,光有规模,怕也难长久啊。”

窗外,新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隐隐传来,那是扩张的号角,也夹杂着成长的阵痛。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下,是规模急速膨胀带来的全新考题。林天看着报表上复杂的数字和赵磊紧锁的眉头,知道光有“万物竞发”的势头还不够,如何让这艘加速扩张的船,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他端起茶杯,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“大安智能家居制造基地”那几个鲜亮的字。